上一页|1|2|3|4|5|6|7|下一页
/7页

主题:【崇明生活在线】守着无花果园 逐梦横沙岛上

发表于2013-09-16

一条清澈的小河,一群鸭子在河面划出美丽的涟漪,岸边,栽满了不知名的小花,各种颜色,芬芳斗艳,在阳光下特别明亮,宛若张淑梅的笑容,灿烂到让人一看就会喜欢上她的朴实。这里,是横沙乡民东村,无花果园园主张淑梅的家。

家很小,但很温馨

说是家,其实只是几间破旧的平房,自从2005年来到横沙,张淑梅便一直住在这个“家”里,守着20亩无花果园。家虽破旧,但却被张淑梅拾掇得特别整洁。卧室被划分成四个小单间,小到几乎只能摆下一张床。家很小,但很温馨。其中一个房间,挂着张淑梅儿子和媳妇的结婚照,旁边还摆着小孙子的照片,瞥到孩子可爱的脸蛋,张淑梅忍不住笑了:“小家伙刚来住过几天,已经20多个月了,可皮啦。”

发表于2013-09-16

厨房里,张淑梅70多岁的老母亲正在准备午饭,诱人的饭菜香时不时钻进张淑梅的鼻子:“今年我把妈妈接过来了,互相作个伴,也有照应。我弟弟也过来了,这下我就有帮手啦。过年的时候,儿子、儿媳、孙子、弟弟、弟媳、妈妈……大家一起过的,好久没这么热闹了。”说到这里,幸福在张淑梅的笑容里荡漾开来。

发表于2013-09-16


活很苦,但很幸福

张淑梅守着的这片无花果园,是和老公王永成一起经营起来的。但在2008年,张淑梅却遭遇了生命里最寒冷的冬天,王永成在老家伐木时,因天冷多喝了几口酒,突然离世。面对噩耗,张淑梅“傻”了,这20亩无花果林怎么办?儿子怕张淑梅扛不住,劝妈妈别种了,张淑梅坚定地摇了摇头:“这片林子是你爸爸一辈子的心血,我得种下去。”

发表于2013-09-16

张淑梅老家在吉林,可她已经在崇明过了整整9个春节,横沙俨然已成为了她的第二故乡。横沙人也早已不把她当外人,在寻访无花果园的路上,记者向一位阿姨问路,阿姨很热情地回答:“你说我们淑梅啊,大家都认识她……”

张淑梅是一名普通的创业者,她同很多来崇明“打工”的人一样,怀揣梦想,能吃苦,肯努力,并最终收获了幸福与成功。而她也用自己的幸福告诉我们,有梦就去追逐,梦想需要奋斗。 (上接1版)一个人守着偌大的无花果园,苦不苦?“怎么不苦!”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,天不黑不收工;整片果林全靠自己打理,忙时才请几个帮手;果树的天敌“桑天牛”,不能打药,只能靠人工抓,为此,张淑梅每天都要在果园里转上好几圈。如今,张淑梅的无花果园已经快8岁了,她的烦恼也多了起来:“无花果树很容易栽,也很好活,但后期管理很难。树龄越大,越是容易得病,必须特别细心地看护,一旦发现哪棵树上有果子生病,必须马上‘打针吃药’。”虽然活很苦,但每当看到那挂满枝头的无花果,张淑梅的心里就“甜”了。

发表于2013-09-16


路很长,但很光明

 

进入8月,无花果开始上市,张淑梅变得更加忙碌。“上海本地的无花果,很大一部分都产自横沙。我这片无花果林,旺季时每天都要为上海市场提供1000斤果子呢!”张淑梅告诉记者,无花果营养价值较高,市场需求量不小,她种植的20亩无花果林,销路基本不成问题,均价在5元左右一斤,平均每亩产值能达1.5万元。

发表于2013-09-16


采访中记者发现,曾经一度让张淑梅“头疼”的从果园通往大马路的那条泥路已经变成了水泥路,她开心地告诉记者:“是乡里帮忙修的,这下再也不怕下雨天了。”说到将来,张淑梅更是充满希望,在各部门的协调下,她在果园附近又“吃”下了15亩土地,准备明年扩大种植面积。

发表于2013-09-16


看到张淑梅的床头放着一本《蓝莓优质丰产栽培技术》的书,记者有些疑惑,张淑梅爽朗地笑笑说:“有个水果批发商找上我,问我有没有兴趣种植蓝莓,市场零售价能有20元钱一斤。这书是我老公生前买的,他当年也想过要种蓝莓,所以我想试试……”“成吗?”“我老公常对我说这么一句话:我相信你,张淑梅,你一定能做好。我觉着能成。”

发表于2013-09-16

打造生态宜居样板村
2010年3月崇明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,3年多来,崇明按照《崇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(2009—2014)》,坚持“低碳发展”主题,突出“自然低碳、人居低碳、产业低碳”发展路线,实现“社会和谐、经济发展、环境友好、生态文明、管理科学”五大领域的功能,研究探索走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,取得了不俗的成效。《崇明报》从本期开始将推出系列报道,关注崇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情况。

发表于2013-09-16

什么样的居住环境才能被称之为“宜居”?对老百姓来说,住得舒服点,就是一种宜居。2009年,本县在陈家镇瀛东村试点开展生态人居建设工程,对当地民房进行改造,提高村民居住舒适度。多年过后,对于改造后的新居,当地居民满不满意?是否达到了他们心中宜居的标准?日前,记者走进瀛东村,聆听来自当地住户的心声。

发表于2013-09-16

在当地一位村干部的带领下,记者来到了农户尹全郎的家——一幢从外观上看十分普通的的二层结构小洋房。听闻记者来意,六十开外的尹全郎热情招呼我们。“这专业技术上的东西我可不懂,不过房子改造后,确实感觉不同了。”尹全郎告诉记者,屋里冬天变暖了,夏天变凉快了,这是最直观的感受。以前每当起风,家里的窗户便出现漏风现象,风吹进屋里凉飕飕的,如今没有这样的情况了。“前段时间连续高温天,我去了次亲戚家,同样只开电扇,我明显觉得自家比较舒服,没那么闷热。”

上一页|1|2|3|4|5|6|7|下一页
/7页